重阳节,是农历九月初九,二九相重,称为“重九”,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,所以重阳节又称“登高节”。还有重九节、茱萸、菊花节等说法。由于九月初九“九九”谐音是“久久”,有长久之意,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。
重阳节的起源,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。《吕氏春秋》中就有“(九月)命家宰,农事备收,举五种之要。藏帝籍之收于神仓,祗敬必饬”的记载,意思是九月时节,要让家宰做好农事的收尾工作,收藏好帝籍的收成放入神仓,必须恭敬谨慎。这里的“帝籍”,指的是天子的籍田,天子在每年的春天会亲自耕种,以祈求丰收,到了九月则要举行祭祀活动,感恩天地赐予的丰收。
重阳节在汉代逐渐受到重视。据《西京杂记》记载,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害死后,侍婢贾佩兰也被逐出宫,嫁与扶风人段儒为妻。贾佩兰在宫中时,每年九月九日都会佩茱萸,食蓬饵,饮菊花酒,以辟邪延寿。她将这些习俗传授给了段儒,从此重阳节登高、佩茱萸、饮菊花酒等习俗在民间流传开来。
魏晋时期,重阳节有了新的变化。文人雅士开始在这一天聚会宴饮,赏菊赋诗,重阳节逐渐成为一个文人雅士的节日。陶渊明在《九日闲居》诗序中写道:“余闲居,爱重九之名。秋菊盈园,而持醪靡由,空服九华,寄怀于言。”他在重阳节这一天,看着满园的秋菊,却没有酒可以饮用,只能空对着菊花,寄托自己的情怀。
到了唐代,重阳节的习俗更加丰富多样。除了登高、佩茱萸、饮菊花酒之外,还出现了赏菊、放风筝等活动。王维的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遥知兄弟登高处,遍插茱萸少一人”,描绘了重阳节时游子思乡的情景,也反映了当时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。
宋代以后,重阳节的地位逐渐下降,但一些传统习俗仍然保留下来。明清时期,重阳节又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,民间有祭祀祖先、饮菊花酒、吃重阳糕等习俗。
重阳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,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。它不仅是一个登高望远、赏菊饮酒的节日,更是一个弘扬尊老、敬老美德的节日。在现代社会,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重阳节的优良传统,让这个古老的节日焕发出新的活力。
在这一天,我们可以陪伴老人一起登高远眺,欣赏秋天的美景,让他们感受到晚辈的关爱;也可以为老人送上一份重阳糕,表达对他们的祝福;还可以组织一些敬老活动,如慰问敬老院的老人、为老人免费体检等,让尊老、敬老的美德在社会中发扬光大。
重阳节是一个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的节日,它让我们懂得了感恩、关爱和尊重长辈的重要性,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脚步,去关注那些为我们付出的长辈们,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关爱。
本文由作者笔名:无名 于 2024-11-20 04:00:02发表在本站,原创文章,禁止转载,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,不能盲信。
本文链接: https://www.diaoning.com/wen/7300.html